一加动态
小TEAM,最“难”采访的设计街坊
2023-05-26 09:38

微信图片_20230525171834.gif


小TEAM,一个成立十年的广告公司,你未必听过,但当我告诉你小红书熟人节、小红书大家时装周

你大概率要感叹:“哦~原来是他们。”他们的作品拥有好玩的创意和从日常出发的细腻洞察

配合上对设计的判断力,往往能精准匹配相应的视觉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微信图片_20230525171917.png微信图片_20230525171921.jpg微信图片_20230525171924.jpg

▲ 小红书大家时装周


好玩、野蛮、又合乎逻辑,最关键的——他们把广告做得很“设计”同时也很出圈,怀着对这样一个团队的好奇

我们发出了采访邀请。没想到的是我以为会展开的问题却被告知没有想过,这种感觉就像你为了通向答案挖出了一个迷宫

走着发现这些路的中间都立着招牌“此路不通,请回吧”


微信图片_20230525171927.jpg

微信图片_20230525171930.gif微信图片_20230525171932.jpg

小红书熟人节1.0


聊完之后我似乎对于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意外又合理的作品有了一些猜想,那就是不断打破你的常识和预设

以下是我以自己的视角回顾整个采访过程,期间有很多因为预设被打破之后的停顿,可以说是我最难的一次采访

也是让我反思最多的一次难得的采访。


640.jpg

微信图片_20230525171939.gif

▲ 小TEAM中秋献唱《千千阙歌》



我们从团队人员开始聊,他们差不多一直都保持在5个人左右的小体量状态,目前由3个设计师与2个文案构成

但是设计师会被要求想创意,在前期就参与到项目中,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小TEAM作品里的视觉会和谐而精准地适配文案吧。

而团队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像院长本来是学植物学(但养不活任何植物)

能把人聚在一起都靠共同的想法——相信创意能解决问题,载体不限


微信图片_20230525173752.png微信图片_20230525171953.jpg

▲ 小红书熟人节1.0



任何问题在院长看来都是可以通过创意去解决的,但也不是表达的每句话都需要创意。

他举了个例子如果他去做警察,那也是一样用创意处理案件,观察、发现、积累线索,将得到的线索按照逻辑梳理、解题。

当问到他,如果不做广告呢,会选择做什么?他眨眨眼说,“警察啊。”




微信图片_20230525171956.gif微信图片_20230525171959.gif微信图片_20230525172005.png

▲ b站读书⽇活动装置


聊天中途有一番停顿、陷入沉默,院长发问,“怎么?没得聊了?”而当我们问到,你平时就这么犀利吗?

他反问我们,“犀利吗?我不觉得呀。“或许很少有人这样直接而简单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没想过就是没想过,没必要就是没必要。


微信图片_20230525172007.gif


如同他们融入作品的生活洞察,无论是基于恋爱中人们的口是心非是为了保护自己

将言不由衷的话和潜台词同时印在投降的白旗上,表达放下武器、拥有勇气的骑士才能赢得爱情;

还是将知识去掉神化、丢掉“架子”而做出的大型b站书籍装置;

或是洞察到爱摸鱼、爱打扮的普遍心理写成大家时装周的文案,真实、直接,又带点幽默感


640 (3).jpg微信图片_20230525172010.gif640.png微信图片_20230525174030.png微信图片_20230525172014.jpg

▲ 小红书大家时装周

小TEAM在3月刚做完小红书大家时装周,这场活动将走秀不限于kol、koc而是路过的每个喜欢时尚的人,

这已经比较好玩了,更有意思的设计在于将邀请函做成一件红色秋衣,鼓励大家脱下秋衣穿春装


微信图片_20230525172016.jpg微信图片_20230525172019.png微信图片_20230525172022.jpg

“作品即人。它不是人的一部分,而是人的一个阶段,是这个阶段的全部的那个人。

 你虚作品就虚,你躁作品就糙,你脆弱作品就生硬,你高傲作品就小气,你浅薄作品就邪恶。

 你懒,就没有作品。


微信图片_20230525172024.jpg

▲自发项目「团队月供」

前段时间你或许在微博上刷到过这样一段话,来自小TEAM的自发项目「团队月供」,

自2015年他们开始每个月输出10条工作感悟并分享在公众号,随着九周年纸质刊物的推出被po上网而上了热搜。

于是我们很好奇,做出圈的作品,是否有什么方法论,如同商业里的成功或许是踩在了某些对的点上。


微信图片_20230525172030.jpg640.gif

▲ 自发项目「hobo」、「团队月供」以及「希望小学」

尝试问了几次得到的回答都是,“没想过”。院长认为思考出圈太功利,本来最初目的也不是为了要出圈

院长:“你说为什么大家关注到我,可能因为我今天喷了香水,可能因为我今天穿了一件颜色鲜艳的衣服,这太复杂了。”

微信图片_20230525172040.jpg

640 (5).jpg微信图片_20230525172049.jpg微信图片_20230525172057.jpg微信图片_20230525174318.png微信图片_20230525172102.jpg

小红书熟人节2.0

小TEAM在官网里很明确地把每一个项目比作问题,做项目就是为客户解决问题,每一次难点、解决办法及推导过程都让人觉得,他们的表达太精准,

看完对项目的介绍和理解几乎就对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设计没疑问了,逻辑梳理得明明白白,相当自洽

例如在小红书熟人节第二届中,鉴于“一来二去“的主题下,每一个「我熟」图形的组成逻辑都是,一个蓝色块和两倍于它的红色块。

微信图片_20230525172106.png微信图片_20230525172109.jpg

小红书熟人节2.0

微信图片_20230525172112.jpg

微信图片_20230525172114.jpg微信图片_20230525172117.jpg微信图片_20230525172119.jpg微信图片_20230525172125.gif

▲ 夏日野餐电影周



设计和广告的交集很小,但还是有共同点的。例如,做广告和做设计其实都不是灵光乍现,而是平时积累经过严密的创意构思再执行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同样经历视觉思考和文字思考。而以严密审美和逻辑对待广告的院长也表示

外界常认为“广告是快速的视觉营销,设计可能也没必要那么精美”,而他是不认可的,他希望广告可以变成长效设计

,做过的视觉能复用下去。让人想起日本著名广告平面设计师大贯卓也曾说过的,品牌广告累积起来就能成为品牌。



此前,被小TEAM生动可爱的作品外表所吸引的我,在经历了这次采访后再回过头去看他们实打实落地的项目和作品

对广告设计有了比之前更深的认识,再脑洞大开的创意和光鲜亮丽的执行也都经历了严密的规则限制、层层过关,就像他们曾经写过

创意如果不讲逻辑,你多有想象力,就能想象到你盖了多少危楼”。

轻松好玩的表达方式或媒介并不代表专业深刻的洞察、逻辑的缺位。


在平时,小TEAM的成员也一直伸出想法的触角四处探索并以文字记录下来,才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团队月供」

这种周而复始的高强度积累比起努力更像一种吃苦精神。吃了十年的“苦”,期间公司也经历过解散,也自问自答过为什么要坚持

可能由于做着喜欢的创意,他们一边苦苦坚持,一边乐在其中。



图片来源: 设计便利店 

文章来源: 设计便利店